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68例单眼高度近视的临床分析

http://www.cnophol.com 2009-11-12 9:45:54 中华眼科在线

  作者:齐靓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武汉430070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眼高度近视的弱视程度及分析方法。方法: 对68例单眼高度近视患者用日本尼德克屈光检查仪检查屈光状态,用苏州66视觉眼底镜检查眼底,对弱视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戴镜、遮盖健眼、弱视治疗仪训练等。结果: 68例单眼高度近视患者中弱视患病率为79%,眼底器质性病变率为21%。结论:患者的近视程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其治疗效果越差。对单眼高度近视患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弱视

  高度近视是影响视功能最严重的眼病之一,它多为双眼发病,单眼较为少见。虽然单眼高度近视常导致严重的视功能障碍,但由于另一眼视力尚好,因而幼年时不易发现,且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对68例单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收集病例68人,其中男36例(53%),女32例(47%),年龄5~43岁,平均21岁。

  1.2  检查方法

  对13岁以下患者用1%阿托品眼膏点眼7天,每天1次,散瞳验光。 对13 岁以上患者采用主觉验光。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眼底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用χ2检查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不同的近视程度与其矫正视力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0.00D以上患者中无一例矫正视力>0.8,-15.00D以上的患者中无一例矫正视力>0.6,这说明近视的程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见表1。 表1  近视程度与矫正视力的关系( 例(略))注: χ2=19.45,P<0.01。
   
  同年龄组病人近视程度(球镜值)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这表明近视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深,见表2。表2  近视程度与年龄关系( 例(略))注:  χ2 =6.17 , P<0.05。
   
  有无眼底器质性病变与其矫正视力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见表3。表3  眼底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例(略))注:χ2=1.91,P>0.05。

  3  讨论
   
  高度近视又称变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的轴性近视,其屈光度>-6.00D。本研究对68例单眼屈光度>-6.00D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提示,近视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深,这说明屈光参差是导致弱视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屈光参差所造成的弱视应及早用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并给予及时的弱视治疗。如前所述,高度近视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幼儿应尽早查视力,或发现有歪头斜眼等不良习惯要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及治疗,以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弱视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刘家琦,李凤鸣,主编.实用眼科学. 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刘玉华,牛兰俊,编著.斜视与弱视.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5.

  3 施明光.临床视觉光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243.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高度近视,弱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秋冬眼部保湿护理

    去黑眼圈最常用方法列

    秋季 阻击眼部干纹蔓延

    解决眼部问题 爱上清秋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