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眼科文献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不同屈光状态的模糊敏感度比较

http://www.cnophol.com 2007-12-20 17:56:54 中华眼科在线

 

    3  讨论

    本实验显示近视眼模糊阈值高于正视眼,即与正视眼相比,近视眼对少量视网膜离焦的敏感度较低;而且在近视组中,进展性近视对视网膜离焦的敏感度低于稳定性近视。之前也有一些关于不同屈光状态模糊阈值的研究。Thorn等[9]采用给正视和近视的受试者眼前加正球镜的方法,造成不同大小的视网膜离焦,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种视觉活动,包括视频阅读、对比敏感度和视力测试等。结果发现,在等量离焦情况下,正视眼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下降均显著大于近视眼,即近视眼能更好地完成各项视觉活动,间接提示近视眼对模糊的敏感度低于正视眼,这和本实验的结论是一致的。Rosenfield等[10]使用Badal系统测量瞳孔大小为2 mm时的主觉焦深,报道近视组(n=12)平均模糊阈值为0.19 D,正视组(n=12)平均模糊阈值为0.11 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这和本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本实验得到的数据略大,可能是测量精度的区别,前者的测量精确到0.025 D,而本实验的精度为0.12 D。Vasudevan等[11]测量不同屈光组的客观焦深亦得到类似结果,实验中调节刺激以0.15 D/s的速度缓慢变化,采用动态红外验光仪连续记录受试者的调节反应,直到受试者的调节反应朝正确方向改变,变化幅度大于0.25 D,并且在新的调节反应水平至少维持2 s以上。这样测得近视组(n=16)客观模糊阈值为0.61 D,正视组(n=13)客观模糊阈值为0.53 D,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近视组中进展性近视和稳定性近视之间的客观模糊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而本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和Vasudevan等[11]实验的精度较低(0.25 D)以及样本量较小有关。另一相关实验中,Schmid等[12]在未散瞳情况下估量近视(n=20)和正视(n=20)儿童(8~12岁)的模糊阈值,结果提示不同测试条件下的不同屈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分析Schmid等[12]实验与本实验结论不同的可能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视网膜离焦的呈现方式不同。在Schmid等[12]实验中,视网膜离焦是通过不同离焦量的模糊化视标实现的,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将各种离焦量模拟至测试视标,此为“外模糊”技术;而本实验采用在受试者眼前加不同大小的正镜片来提供各种视网膜离焦,即“内模糊”技术。其次,两个实验所选受试人群不同。Schmid等[12]的受试者是8~12岁的儿童,而本实验采用年轻成人(除进展性近视组为12岁以上的青少年),与成人相比,两者的注意力和/或模糊标准有差异,儿童对一些模糊量的细微变化可能不能辨认。虽然本实验中进展性近视组的受试者年龄在12至14周岁之间,和其他两组受试者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受试者均已就读于中学,对于实验的认知能力和配合度都较好;而且,本实验中模糊阈值的测量过程仅需5 min,这么短的时间内青少年和成人的注意力不会存在大的差异。另外,人眼的调节幅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以缓慢的速度下降,这种变化在20岁之后逐渐出现[13]。根据老视的Hess-Gullstrand理论,产生一个屈光度的调节反应所需睫状肌的力量不随年龄而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幅度下降,在残余的调节幅度内,AR/AS的斜率不变。根据Morgan标准值中调节幅度的计算方法,本实验中即使是年龄最大的受试者(33岁)的调节幅度约为8 D,而本实验中的模糊刺激的调节刺激仅为1 D,在这个调节刺激水平,受试者的AR/AS反应曲线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组之间年龄的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以往研究已观察到近视发生之前[6]以及发展过程中[5]调节的滞后量是增大的,而且与稳定性近视眼相比,年轻成人中的进展性近视的调节滞后量也是增大的[14]。结合本实验的结果,提示视觉系统对视网膜离焦的敏感度和调节滞后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近视眼(特别是进展性近视眼)对视网膜离焦的敏感度较低,这可能是近视眼(进展性近视)调节反应降低、调节滞后量较大的原因之一。由于模糊敏感度下降,在日常的持续近距离工作中,调节反应的精确度下降,调节滞后量增大,于是形成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后者可能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动物研究提示视网膜模糊敏感度的下降可能是眼轴延长的预兆[15]。眼轴延长几乎是所有近视眼都具有的结构特点,而动物实验提示眼球会根据物体的成像位置调整视网膜的位置,以缩小视网膜模糊斑的直径[16]。若人类眼球亦遵循相同的发育原理,则持续近距工作中由于调节反应下降引起的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可能是人类近视眼轴延长的预兆。如前所述,近视调节反应下降可能有三个原因:输入模糊信号输入过程有效性降低、视觉信息处理中枢对视网膜离焦的敏感度下降以及输出装置效率降低。由于模糊信号输入过程发生在中枢之前,其有效性的降低可能会使中枢信息处理系统表现出对模糊敏感性的下降,因此本实验结果显示近视眼,特别是进展性近视眼模糊敏感性的下降可能是第一个或第二个、或者是第一和第二个可能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实验还发现模糊阈值和屈光不正度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近视度数越高,模糊阈值也越高,也就是对模糊的敏感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近视个体在近视矫正之前可能经历了长期慢性的视网膜离焦。从近视眼远点开始至无穷远之间的所有物体对于近视眼来说均存在一定的模糊。即使是屈光矫正之后,特别是较高度数的近视,球差散光被矫正,但由于色差以及矫正镜片引起的各种像差,视网膜像质还是有一定的下降。长期的视网膜像质下降可能会引发视觉中枢对模糊“重定标”,视觉系统根据长期视觉经历会建立新知觉“清晰”的参考点。在正视眼看来感觉到模糊的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在近视眼就被大脑解读为“清晰”和“聚焦”。这样,近视眼对模糊的敏感度就可能有轻微的下降,这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情况类似,但后者下降的程度较大[17]。

    本实验的结果提示近视眼的模糊敏感度低于正视眼,处于近视进展过程的进展性近视的模糊敏感度低于稳定性近视;而且模糊敏感度和近视度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近视度数的增高,模糊敏感度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不确定的是近视发生之前模糊敏感度是否就已经有改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探讨模糊敏感度下降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动态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眼视光学杂志)(责编:xhhdm)

下一条:
更多关于(眼科,眼科临床,眼科进展,眼科研究,眼科疾病,屈光,近视,近视治疗,视觉,视力,视力检查,)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袋日常护肤8大高招

5款至酷太阳镜 型男必

08韩国时尚达人眼镜秀

炫酷太阳镜打造时尚酷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6023366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