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时尚频道 → 时尚整形 → 整形手术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眼袋整形术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25 9:52:38 中华眼科在线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下睑皮肤、眼轮匝肌、眶隔筋膜及眶隔脂肪均出现退行性改变,皮肤松弛,皱纹增多,眼轮匝肌及眶隔向下松垂、疝出,在下眼睑形成眼袋。根据眼袋形成的不同原因,将眼袋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皮肤松弛型。以单纯皮肤松弛、皱纹增多为主要表现,手术后效果不理想;

  (2)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肥厚,在下眼睑形成臃肿,皮肤并不松弛,临床上多见于年轻人。

  (3)眶隔脂肪疝出型。眶隔脂肪并无明显增多,但眶隔外的组织松弛,张力降低,形成眶隔脂肪疝出。

  (4)眶隔脂肪增多型。主要表现为眶隔内脂肪组织增多,同时存在皮肤,眼轮匝肌的松弛,在下眼睑形成明显的松垂、臃肿,此类病人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术后效果较好。

  一、适应症

  (1)单纯皮肤松弛型、下睑皱纹增多型者。

  (2)皮肤松弛兼有眶隔脂肪疝出者。

  (3)文下眼线过宽要求修理者。

  (4)眼轮匝肌同时松弛的年老者。

  二、手术方法

  先设计,用龙胆紫液沿睫毛下1mm~2mm画一条与下睑缘平等的切口标记线,内侧一般不超过泪小点;若下睑皮肤很松弛,切口内侧可稍向内侧延伸,但切口仍需与内眦下缘平行。切口标记线在外眦部向外方延伸,与外眦水平线形成约30°的夹角,其延伸的长度视去皮的多少而定,一般为7mm~10mm,如此处有鱼尾纹,可沿鱼尾纹方向走行。值得注意的是,切口线决不能超过外眦角的水平线,否则会出现术后外眦向下牵拉的现象,极影响美观。术前还应大致估计一下所要切除皮肤的范围,供术中切除多余皮肤时参考。其方法是用小无齿镊沿上下方向夹住松弛的皮肤。令患者向正上方看,使下睑不外翻,此时所夹的范围即为要切除的皮肤。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1)沿切口标记线切开皮肤。可先沿外侧角标线切开皮肤,用细齿镊夹起,将剪刀伸入切口,在眼轮匝肌浅面进行分离,然后再沿切口标记线剪开皮肤。

  (2)从眼轮匝肌浅面仔细分离皮肤,向下直到眶下缘,形成刀形皮瓣。创面出血点可用电凝止血。

  (3)在切口下方0.5cm处顺眼轮匝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暴露眶隔,轻压眼球,迫使眶内容物疝出,暴露压缩的脂肪袋,然后用镊子夹住眶隔膜,用剪刀做短直切口并使其分离,暴露眶隔脂肪呈内、中、外三团。

  (4)用止血钳夹住疝出的多余眶隔脂肪,用剪刀剪除。不可用力牵拉眶隔脂肪,否则切除脂肪量过多,易造成眼眶凹陷。

  (5)剪除后的眶隔脂肪端面用电凝止血或结扎止血,尤其要注意内侧脂肪的止血,因其血供较丰富。

  (6)眶隔筋膜及眼轮匝肌可以不做缝合,如需缝合,尽量不要使眼轮匝肌浅面留有线头,以免出现术后皮下硬结,难以吸收。检查创面有无出血点,如有出血必须彻底止血。

  (7)向外上方牵拉下睑分离后的皮瓣,令患者直视向上看,此时超过切口线的皮肤即为所要切除的皮肤,注意牵拉力量不能大。笔者的经验是,切除多余皮肤缝合后,令患者直视向上看,出现下眼睑的轻度睑球分离为比较适中,这样切除不至于出现下睑的不可逆性外翻。

  (8)切口用5/0丝线或7/0尼龙线间断缝合,术后3~5天拆线。

[1] [2] 下一页

(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袋整形术,眼袋,整形)的信息
      热门图文

    彩虹萤光眼妆缔造闪亮

    明眸光彩由SPA"眼"义

    眼部瑜伽除掉细纹黑眼

    黑眼圈超详细解决方案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保健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浙江眼科网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