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医患关系 → 医患交流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相遇在那“灯火阑珊处”

http://www.cnophol.com 2010-4-1 9:52:02 中华眼科在线

  纵观全球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无一例外地将爱心、同情心、利他性、责任心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才是知识与技能。顺应这种趋势,当前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开设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课程,希望以此消解“技术至上”的弊病,留住医学的本真。医学人文课程的讲授激发了很多医学生对于医学的思考和感悟,本期我们选登了3篇医学生写就的文章,从中可以一窥人文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学医之前步入医院的那种感觉。当时,我们困惑地站在医院的门诊楼里,不知道该如何跟眼前的一切接上轨。看病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充满了不安全感。我们多么期待遇上一位可以全心信任的医生,多么希望他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还拥有对病人的仁心仁德。

  可惜的是,现代医学在沿着所谓的科学道路笔直前行时,渐渐偏离了心灵抚慰和人文关怀,转而专注于局部和细节。在技术突破势不可挡的同时,医学打破了医生和病人之间那种连绵、浓重的情感关系。我们对于病的兴趣似乎要超过对于人的兴趣。

  作为医学生,我们往往对解剖、生理、内科、外科充满了兴趣,却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当我们走上临床时,常常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标准化的、充满了消毒水的世界。因为医学与健康、生命、死亡息息相关,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严肃、刻板是医学最好的表达方式。连我们学医的都感受不到温暖的、贴近的、有血有肉的医学的存在,又怎么能给病人全面的呵护呢?

  实际上,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存在,患者不是盛着一堆毛病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维、情感,需要交流、沟通的个体。病人真正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能医治肉体病痛的医生,而且是一个能贴近心灵的大夫。

  我曾在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Green’s Anatomy》上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名男子在参加自行车比赛时严重受伤,医学已经无能为力了。他的主管大夫,一位实习医生,决定和男子的妻子讨论一下器官捐赠问题。当这位表情冷峻的医生用同样冷漠的语调不断询问是否愿意捐赠各种器官并要求签字时,男子的妻子痛不欲生:“难道就这样让他什么都没有地躺在葬礼上吗?”试想,假如躺在病床上的是我们的亲人,假如我们也遇到一位把病人看做是一个个“零件”的大夫,我们将作何感想?

  任何行业都需要换位意识。美国电视连续剧《急诊室的故事》里,Mark Greene是位能干、勤奋、敬业的医生。他在自己被诊断为脑瘤后说:“曾有人说,要想成为良医,自己必须先做病人。但我成为病人之前,已经行医50年。等到生病时,才发现医生和病人根本就不是一路的。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

  其实,要医生真正走进病人的内心是一件困难的事,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不可能让我们有太多时间去为病人考虑。但是,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的眼神、言语交流,向病人传递出我们的关注,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协和妇产科名医林巧稚的办公室总是很晚才熄灯。她愿意守在产妇的床前,握着病人的手,直到她们度过危险期。

  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就必须给予病人足够的关注,就必须让人文精神扎根于内心。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关怀,才能最终成就一名病人期望的好医生。

  记得我在儿科实习时,遇到过这样一位大夫。他每天下午看病都要看到6时多,每一位病人他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即便时间已经很晚,即便是最后一位病人,他对病人也总是轻声细语、关怀备至。我问这位大夫:“您看过的病人是不是都很信任您?”他说:“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在用心和他们交流。有时,我要从早上8时看到晚上6时,虽然我的休息时间变少了,但我绝对不会对任何一位病人敷衍了事。这样做,一方面自己心安,另一方面病人也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注。这对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想到这位大夫,我内心总会充满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敬之情。我深深为那些病人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大夫而高兴。北大医学部  郎  昭

  人文关怀其实并不复杂

  中国当代的医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西方医学的学习史。在巨大的政治经济变革中,西方医学从披着修道服的传教士手里,从穿着洋西服的留学生手里,一步步走进中国人的生活。比起中医,西医的作用更加立竿见影。出于巨大的学习惯性,我们对西方医学的学习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但是,这依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终于看清了人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将人放在社会的土壤中研究,而非孤立的生物学探秘。在我看来,与其照搬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如回到恩格尔提出新医学模式的初衷上来??注重人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于是,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中国的国情,重新回到屡受质疑的中医上来,重新思考我们的出路。

  中医的诊治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而中医理论则更像一门哲学。它关心人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思想变化,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更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关怀,超越了单纯的祛除疾病。然而在西医的催化下,这种医学精神日益式微。越来越多的汤药被制成胶囊和针剂,望闻问切被电子病历一扫而过……病人的话语权被剥夺之后,医患之间的沟通就不那么通畅了,医生和医院饱受诟病。那么,在积极响应新医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审视中医传统,营造更温馨、更平等的人文医学环境呢?

  记得在临终关怀医院做志愿者时,我们总希望能帮那些疾病缠身的老人做点什么,然而每次我都发现,老人更希望我们能听他们讲讲话。甚至还有些老人,每次都重复讲着同样的内容,却依然兴致勃勃。志愿活动结束后,我们很担心结果不佳,因为我们基本上什么都没做,天天听故事而已。没想到,老人得知我们要走的那天,竟然都热泪盈眶。疾病甚至死亡对他们来说都无关紧要了。让他们感受到生存的意义的,原来是同类给予的关怀。

  但是,仍有不少医院管理者坚持认为,建设医院的人文环境就是投放更多的宣传画册、增加电子设备的使用、短暂而机械地问诊、快速而高效地周转病床……诚然,医院人文关怀的缺乏有目共睹,但这不能完全归责于医院。仅靠医生、医院或者一种医学模式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重新审视精神文明匮乏的现代社会。

  在离开工作岗位继续读书之后,依然有很多朋友来找我看病。或许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看病,因为我基本上什么药也不开,只是做最基础的查体和问诊。但他们还是愿意为此请我吃一顿晚餐,以换取一次倾诉的机会和细致耐心的专业解释。我恍然大悟,医学的人文关怀其实并不复杂。同济大学医学院  何晓婷

  从导乐陪产说起

  新的医学模式对当下的妇产科诊疗过程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对女人而言,治病不能仅仅靠各种药物和医学器械,医生还要认识到女性尊严、心理因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对治疗疾病和女性健康的重要意义。

  分娩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过程。据有关资料显示,98%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有紧张和恐惧感,几乎100%的产妇都期望生产过程有人陪伴。于是在1996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分娩方式??导乐陪产。

  所谓导乐陪产,就是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医院雇请一名有过生产经历,且具备丰富的产科知识的专业人士进行陪伴,及时提供心理上的专业支持。在产妇临产时,给产妇配备一位“导乐”,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进行舒适的抚摸、热情的安慰、密切的产程跟踪,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解释每一阶段发生的情况,鼓励产妇取得的良好进展,使整个产程在无焦虑、无恐惧,充满关怀和鼓励的氛围中进行。

  实际上,导乐陪产充分体现了新医学模式的核心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抚平心理创伤。考虑到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对家人支持、安慰和鼓励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允许产妇的一位家人陪产,这是一种进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妇产科的许多开腹手术都转变为腹腔镜或宫腔镜下的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有很多优点,如损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花费少等,对广大爱美的女性同胞来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留明显疤痕。因为无需开腹,术后只需贴3块创可贴,患处不会留下难看的手术疤痕,非常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可以说,微创手术充分照顾到了女性爱美的心理特点。

  妇产科的许多良性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需要手术切除卵巢或子宫,而这对女性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切除卵巢或子宫,不仅意味着这些器官功能的缺失,还会带来女性心理上的阴影。她们会觉得自己不再完整,不再是一个女人了。遇到这种情况,医生需要和患者进行深入沟通,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再结合病情分析是否有其他办法。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对新医学模式下妇产科医生的新要求。

  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着我们的诊疗模式。新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医生不仅要考虑病人的病情,还要充分考虑病人的社会角色、心理状况等。践行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医生们任重而道远。同济大学医学院  宋志娇

  点 评

  医学人文的教与学对于医学生的精神发育而言,是一个发现母题与追求慧根的过程,独立反思比从众接纳重要,洞察力比知识重要,感悟比理解重要。老师未必要扛上一麻袋知识去课堂,而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追问一些有灵气的问题,寻找超越公共语境(突破教科书笼罩)的思考角度和路径。人文素质的养成、精神生活的丰满一定是“艺术体操”,不可进行“规制”。3位医学生在医学人文课后的思考,虽然观点和论证有些稚拙,但是呈现出了他们独立、独到的见解。透过文字,我们还读到了这些学生职业姿态上批评意识与社会情怀的生长。

(来源:健康报)(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科,眼睛,医患)的信息
      热门图文

    魔力眼线的化妆技巧

    眼部肌肤的护养法宝

    3款画眼线产品

    双眼皮的优点和好处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子宫颈炎非小细胞肺癌中国眼镜网视客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宜康网21世纪药店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中国眼网
    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北京眼科医院寻医问药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