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分析

http://www.cnophol.com 2008-12-5 15:27:21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目的:探讨在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纯白内障摘除组及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后者又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及人工晶状体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摘除组与人工晶状体植入组,人工晶状体植入中,不同的手术方法及不同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后囊膜混浊发生的频率及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完全封闭技术)、优良的人工晶状体材质(疏水性丙烯酸酯和肝素处理)、特殊的形态设计(锐利边缘)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关键词】  白内障;后囊膜混浊;相关因素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JianGuo Li, MingLei Wang, GuangPeng Chen, HaoMing Gao, ChangYing Zhao, QiuYan Zha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No. 321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aicheng 137000, Jilin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ence to:JianGuo Li.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No. 321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aicheng 137000, Jilin Province, China. [email protected]

  AbstractAIM: To discus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ft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nd cataract surgery, to fi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surgical methods: group 1 with extirpating cataract and group 2 with extirpating cataract plus lens implantation. W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group 2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and lens type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psular opacification occurrence rate and degree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2. The difference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 methods and lens types.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we choose right surgical method (completely obturated technology), good lens (dealing with hydrophobicity acrylate and heparin) and special shape design (sharp edge), we can 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capsular opacification to the greatest extent.

  KEYWORDS: cataract;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related factors

  0引言

    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减轻或避免这一并发症,有关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作者以回顾性的方式对后囊膜混浊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的对策进行了较大样本的观察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我院199101/200612白内障手术眼数计3474眼,对后囊膜情况进行30mo以上追踪观察1811眼(52.13%),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123眼(62.01%),并发性白内障367眼(20.27%),先天性白内障185眼(10.22%),外伤性白内障136眼(7.50%)。标准:(1)后囊膜形态上的混浊,包括珍珠样小体,又称后囊膜增厚、纤维性机化膜、Soemmerng环、液体性后发性白内障。(2)主观上视觉减退(较刚手术时)。(3)客观上视力下降。

  1.2方法
  
  单纯白内障摘除组79眼(4.36%)“A”组;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1732眼(95.64%)“B”组;在“B”组中,根据囊膜覆盖情况又分为完全覆盖组“c”组791眼(45.67%)及不完全覆盖组“d”组941眼(54.33%)根据PMMA晶状体与疏水性丙烯酸酯及肝素晶状体等人工晶状体的类型不同又分为“c1”组487眼(61.57%),“c2”组304眼(38.43%),“d1”组725眼(77.05%),“d2”组216眼(22.95%)。在“c2”组中,将老年性白内障与先天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又分成“e”组155眼(50.99%),“f”组149眼(49.01%)。

  2结果

    各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见表14。表1  A组与 B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比较(略)表2  C组与 d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略)表3  C1 与c2组,d1与d2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略)表4  E组与 f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略)

  3讨论
  
  在人工晶状体植入前,单纯白内障摘除占有相当多的比例,而与之相平行的是几乎全部发生后囊膜混浊,程度也相对较重,分析原因包括破囊技术、抛光技术、显微镜的质量等不足。目前以上技术已经完善,但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单纯摘除仍明显高于人工晶状体植入(表1),说明人工晶状体植入相对后囊膜混浊来讲具有一定的干预或屏障作用。

    毋庸质疑,随着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确实在逐渐降低,多数学者认为与手术的方法有关,全覆盖技术可以降低发生率[1],本组表2的结果充分显示,完全覆盖组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明显低于不完全覆盖组。那么什么是全覆盖技术呢?全覆盖技术又称全封闭技术,既通过环形撕囊使相对小和圆的前囊膜将晶状体的光学中心完全覆盖,使之成为一个前囊膜未破的生物性封闭状态,起到阻止上皮向后囊膜移行的机械屏障作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做到连续环形撕囊,撕囊口对称居中,对照晶状体光学中心的大小,撕囊口控制在5.0,5.5,6.0mm,超过此标准则达不到全覆盖技术。关键是撕囊口一定要小于人工晶状体的光学直径。
   
  在随访的病例中发现,不同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本组表3比较了在全覆盖的病例中,以及不完全覆盖的病例中,采用PMMA晶状体及疏水性丙烯酸酯及肝素晶状体,两种方法都显示后者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于PMMA晶状体,但完全覆盖的病例发生率更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与人工晶状体的材质及人工晶状体的形态有关,锐利边缘的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2,3]。后囊膜混浊发生的第三种因素,即患者本身的个体差异,这也是本文讨论的另一个因素,即同样的术式(全覆盖技术)、同样的晶状体(丙烯酸酯晶状体)在不同类型的白内障病例中其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表4显示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白内障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性白内障,应视为后囊膜混浊的高发人群,在术前、术中、术后要做有针对性的预防。

   【参考文献】

   1王惠英,毕燕龙,胡桃鲂.连续环行撕囊直径和位置对后囊混浊的影响.眼科新进展 2002;22(1):36

  2刘红玲,张晓梅,关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研究方法及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 2007;7(2):457459

  3王铮,夏群,刘小伟,等.人工晶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 2006;6(2):377380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白内障,后囊膜混浊)的信息
  热门图文

让炫金融化灰调冬日

08年四款圣诞流行眼妆

Dior独推4款梦幻烟熏眼

神秘烟熏妆恋上黑色魅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