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近视 → 病因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遗传基因并非是近视根源

http://www.cnophol.com 2009-10-19 11:32:23 中华眼科在线

  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近视人口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在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近视人数的比例近年来迅速上升,远远超出了正常水平。在新加坡应征入伍的18岁男子中,80%是近视,这一比例比起30年前上升了25%,以至于警察局这样的单位在招收新人时感到为难,因为他们很难招到完全达标的人。

  究因

  重度近视可能导致失明,这种患者的比例在亚洲也呈上升趋势。为什么近视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有多种原因。以前很多科学家以为,根本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的人种基因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种基因不同,而特殊基因让这一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变成近视眼。

  但做过40多项研究后,悉尼大学的摩尔根和凯瑟琳。露丝提出,没有证据证明基因控制理论成立。他们举例说,在新加坡长期生活的18岁印度裔男青年有70%患上近视,但在印度本土,同类人的近视比例只有10%左右。

  元凶:室内生活时间长

  他们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以色列的宗教学校强调阅读大量宗教典籍,在这类学校就读的14至18岁的男孩子,有80%的人患上近视,而在以色列公立学校读书的同龄以色列男孩子,患近视者只有30%.

  研究人员解释说,“孩子们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在电脑或电视等近处物体上花的时间越多,看远处物体障碍就越大,变近视的几率就越大。”

  摩尔据此得出结论,“很简单,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近些年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非基因造成了近视。”换言之,如果生活方式不对头,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近视眼。

  研究人员说,生活方式的改变除造成亚洲人群中近视人急剧上升外,同时也造成一些西方国家近视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比如在瑞典,12岁的孩子中有一半患上近视,等这些孩子长到18岁时,估计近视的比例会超过70%.显然,不同基因的人种都因现代的室内生活方式而患上近视。

  异议:基因作用不可小觑

  不过,也有科研人员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克里斯托弗。哈蒙德说,即使不同的种群没有太大的基因区别,基因研究仍很重要。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有些人不管生活方式怎样,其视力一直保持完好。他认为,研究基因对视力的影响仍有积极意义,因为“如果我们能确定基因所起的作用,就能更好地了解近视的发生原理,从而找出治疗方法”。

  克里斯托弗对506对双胞胎的跟踪研究表明,剔除环境因素,基因在近视的发生因素中,占了87%的作用。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发现了几种与近视有关的基因,如PAX-6,这种基因对眼睛的发育很重要。

  健康贴士:多到户外做运动少吃淀粉利眼球

  一般情形下,阅读时间少的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相应就多,而在户外,较好的自然光线会减少眼睛对近物的聚焦,从而降低患近视的可能。已有研究证明,常在户外运动的孩子,比“文静”不出门的孩子更少患近视。

  还有研究人员提出,饮食内容的改变也是造成近视率上升的一个原因。他们认为,吃太多过于精致的淀粉类食物会影响眼球的发育。因此,改变饮食结构也会对预防近视有帮助。


    来源:互联网

(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近视,基因)的信息
      热门图文

    秋季 阻击眼部干纹蔓延

    解决眼部问题 爱上清秋

    眼妆窍门改善浮肿金鱼

    秋日明眸护理点睛之术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