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时尚频道 → 五官之美 → 五官整形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揭秘绿色隆鼻

http://www.cnophol.com 2012-4-5 14:24:44 中华眼科在线

  人类第一次打起隆鼻的主意是在1920年左右。曾被用来隆鼻的材料有:石蜡油、凡士林、铂、津、银、象牙牙刷柄、指甲、赛璐珞、陶瓷、动物骨、有机玻璃等。从1920的石蜡油注射隆鼻到1955年硅胶隆鼻,从现在流行的膨体、玻尿酸隆鼻到绿色隆鼻,隆鼻术一起经历了4次伟大飞跃。隆鼻术的每一次升级都为求美人士带来全新的美丽改变。

  在隆鼻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绿色隆鼻,强调|“自然、精致、安全、永久”四大核心美鼻理念。让每一位爱美人士都能快速拥有一个独特而天生般的明星美鼻。绿色隆鼻是几年来最为健康、安全的隆鼻术。

  揭秘绿色隆鼻

  绿色隆鼻又称自体软骨隆鼻。因其无排异、自然美观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鼻部综合整形。绿色隆鼻(自体软骨隆鼻)一般采用鼻中隔软骨、耳软骨、肋软骨三骨进行隆鼻。

  鼻部整形专家刘彦军指出,自体软骨材料在整形医学界被公认的最为合理的隆鼻材料。绿色隆鼻针对求美者鼻部不同需求采用不同软骨进行绿色隆鼻。例:如果只需做鼻尖、鼻小柱多用自体的耳软骨或鼻中隔软骨就足够了,如果需要做鼻梁那就需要用到自体的肋软骨了。取的软骨都是局部的,鼻中隔软骨取自鼻部,耳软骨取自耳部,肋软骨取自肋骨部位。自体软骨隆鼻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绿色隆鼻的5个“绿”

  1.排异“绿”:隆鼻的软骨材料为自体组织,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2.吸收“绿”:软骨吸收率低,不影响后期效果;

  3.成活“绿”:自体软骨不具有血管,容易成活,可以随意雕刻出理想的形状使用范围广泛;

  4.触感“绿”:触感真实,术后不必担心正常接触鼻部,可推按鼻头,且手感柔软逼真;

  5.漂亮“绿”:自体软骨很容易雕刻修整模型,是理想的隆鼻材料。通常的鼻假体材料(硅橡胶假体),形状较固定(L型),并不能做出漂亮的鼻尖,而运用软骨则完全可以达到塑造鼻尖这个效果。杜绝了鼻头变形、穿孔等。

  绿色隆鼻术后无痕迹

  无痕和微创是目前外科美容手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整形技术趋于成熟的今天,由沃尔整形鼻部整形专家刘彦军倡导的绿色隆鼻术也是以此为原则点,从切开的科学性以及隐蔽性上做到更好,取材原则是先以鼻中隔软骨为先,一个切口可完成取材和鼻部塑形手术,其次就是选择耳软骨,在耳朵后侧切口取材也是看不到切口和伤痕的,再者就是肋软骨取材,衣服遮盖,以及恢复后无明显疤痕。

  你适合做绿色隆鼻吗?

  隆鼻整形专家指出,绿色隆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选择软骨隆鼻有个前提条件,软骨的特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钙化,鼻中隔软骨一般在30以上发生钙化,肋软骨一般35岁以上发生钙化。超过此年龄的不多的,要根据X光片查看钙化的情况,方可进行软骨手术。一般以下人群适合做绿色隆鼻:

  1、鼻部外形欠佳,希望通过鼻部美容手术改善者;

  2、对硅橡胶假体发生过排斥反应者;

  3、之前做过隆鼻手术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者;

  4、主观上要求用自身材料做鼻整形者;

  5、鼻部需要改动范围的较大,用其他材料容易导致并发症者。

来源:39健康网 (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来源:39健康网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鼻部,隆鼻)的信息
      热门图文

    “妆”出面具脸的两个

    去掉“熊猫眼”重拾美

    潘霜霜诠释精致约会妆

    女人8个护眼诀窍 远离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千龙求医查疾病114个性导航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国家健康网
    眼科新闻医脉通眼科蓝莓眼科网中国眼科网39五官科中华碑林医学网整形美容英智眼科中国眼网眼科医学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